勃氏“外交杀招”有多狠?铁托不信邪,正面硬刚嘴唇都破了道口子
新闻动态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56 点击次数:110
全球政坛就像高手云集的武林,能坐上国家元首宝座的,哪个不是万里挑一的狠角色。这些肩负国家命运和人民重托的大佬们聚在一块儿,哪怕一个眼神、一句话,都可能别有用心。
实力强大的国家元首往往更倾向于在气势上占据上风,以此在国际较量中抢占主动。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例,他就特别善于通过外交礼节来给对方制造压力。
特朗普和其他国家领导人见面时,总是显得特别“热情”,主动伸出手来握手。不过,和特朗普握手的人可得小心,稍不留神就会掉进他的“陷阱”。轻则被拉得站不稳,重则手被捏得发白,疼得不行,场面十分尴尬。据说,有人还专门总结了一套“防特朗普握手攻略”,就是为了防止一见面就被他占了上风,失了先机。
特朗普作为商人和政治家的确很有一套,连普通的握手礼仪都能被他玩出外交花招。不过要论起真正的大场面,还得说几十年前的"红色阵营"时期。那时候各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可真是如履薄冰,面对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绝招,他们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。
西方人见面时习惯拥抱、亲脸,甚至还会发出“啵啵”声,这些动作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算新鲜了。但勃列日涅夫把这种礼节玩出了新花样。为了展现社会主义阵营兄弟国家的深厚情谊,他设计了一套特别仪式:先左右脸贴贴,然后和对方嘴对嘴紧紧贴住,贴得越久,就表示两国关系越铁。
很多外国领导人都领教过这一招,连美国前总统吉米·卡特都没能躲过;这套外交礼节不分性别,南斯拉夫领袖铁托的妻子同样尝到了滋味。不仅在对外交往中,勃列日涅夫在接见苏联各界代表,甚至下基层与老百姓聊天时,也总是忍不住秀出这一手。
美国石油大亨阿莫德·默,祖籍俄罗斯,曾在日记中抱怨道:“……无数俄国男人亲过我的脸,但勃列日涅夫却独树一帜。他似乎觉得,用力亲嘴才是表达最高敬意的方式,这种体验实在让人吃不消。”
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,苏联的外交手段相当强硬,他极力巩固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领导地位,谈判时也毫不退让。因此,尽管各国领导人内心抗拒,却几乎没人敢拒绝他的“亲吻礼”。这种被戏称为“勃氏三重吻”的举动让各国首脑避之不及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幕发生在1979年10月4日,当时他热情地“问候”了东德领导人埃里希·昂纳克,这一幕甚至被画在了柏林墙上。不过,最受伤的恐怕还不是昂纳克,而是亚历山大·杜布切克。
杜布切克在捷克斯洛伐克历史上是个重要人物,他作为一位强势的领导者和勇于改革的先锋,在面对勃列日涅夫时却显得格外小心。杜布切克对勃氏的外交礼节感到十分不安,他在回忆录中描述了首次经历“三重吻”的情景:“1963年12月,勃列日涅夫来到布拉迪斯拉法,我去机场迎接。那时。”这次经历让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,他完全不明白这背后的含义,但事情还没完:“更糟的是,五年后,在公开场合,他又来了一次。”
在各国政要眼中,勃列日涅夫的三重亲吻比他那饱受批评的“勃列日涅夫主义”更让人难以招架。时间一长,各国领导人纷纷想出各种妙招,成功躲过了这种热情的礼节。
卡斯特罗早就听说“三重吻”的厉害,所以第一次见勃列日涅夫时,他嘴里一直叼着雪茄,搞得满屋子烟,对方没机会下手,只好放弃。第二次见面时,卡斯特罗稍微放松了警惕,居然把雪茄放下了。勃列日涅夫一看机会来了,正要行动,卡斯特罗反应飞快,不知从哪儿变出一束花,热情地递了过去。勃列日涅夫又惊又喜,只好作罢。后来,被这事困扰的杜布切克也学会了这招,每次见苏联领导,他都让手下准备一束花,越大越好。
另一些人采取了更隐蔽的策略,比如能找理由推掉会议就尽量推,实在推不掉就故意迟到,省去那些繁琐的开场环节。还有人开会时特意戴上有帽檐的帽子,甚至不抽烟的人也会叼着烟,各种招数花样百出。极少数人则选择正面回绝,像撒切尔夫人那样有胆量的人,就曾直接拒绝了勃总的盛情邀请。
历史上有这么一出戏:勃列日涅夫和铁托来了个热情的拥抱加亲吻,勃列日涅夫顿时觉得兄弟情谊爆棚,像洪水一样涌来。他心里暗暗佩服,没想到政坛上还有这么厉害的角色,真是大开眼界!于是,他使出浑身解数,两人像磁铁一样紧紧贴在一起,直到累得不行。最后,铁托还是略输一筹,因为缺氧有点站不稳,嘴唇还裂了个口子,真是吃了大亏。
有意思的是,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,每当苏联领导人与外国元首会晤的新闻登上报纸,总会附上一张引人注目的"三重吻"照片。这让全世界都误以为这是苏联的官方礼仪,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。
简单来说,尽管勃列日涅夫的"三重吻"看起来有点夸张,但他这么做可不是为了占别人便宜,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广苏联的外交政策,为国家争取利益。而且他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,不分男女,单从目的来看,这种做法其实没什么不对。再说了,在很多人眼里,这种"三重吻"可不仅仅是走个过场,就像昂纳克说的:这是革命友谊的真实表达,确实真诚,发自内心!